西州书家:第一个地域书法流派
西州书家:第一个地域书法流派
第一个地域书法流派
“西州书家”的称谓,来源于西晋书法理论家卫恒的《四体书势》。他说:张芝、张昶(敦煌人)、姜诩、梁宣、田勰(天水人)、韦诞、罗辉、赵袭(长安人)等人,因书法而“见称于西州”。其所谓“西州”,应该是长安以西的地区。这里面有三个重要支点:长安、汉阳(天水)、敦煌。进一步分析,则长安应该是中心。
张芝兄弟虽然是敦煌人,但其父祖长期任职于外,张奂晚年更是迁居弘农,因此,张芝应该很少生活于敦煌,他可能更多受关中艺术的影响。由此推理,卫恒所说的“西州”,核心在于关中——天水文化圈。再扩展一步看,在卫恒的列举之外,西州的安定、武都等郡也都有重要书法家产生,如安定梁鹄、武都仇靖、仇绋,以及未知地望和姓名的《曹全碑》作者,他们也应当都处于关中文化的哺育之下。当然,如果还要罗列的话,那后来的索靖也应当仁不让。还有,这个群体中,多数都有师承张芝的经历。
以张芝为代表的西州书家最杰出的贡献,是创立了今草的书写法则,而且还写出了万千气象,产生了重大影响。张怀瓘《书断》称张芝“创为今草”,其字“精熟神妙,冠绝古今”,是“百世不易之法式”。房玄龄还说张芝“善于运腕”(《晋书索•靖传》)。总之,张芝草书善于运腕,字体秀逸舒张,大开大合,风神俊迈,坚定不移地确立了草书的书写法则和书美原则。
有意思的是,张芝写出了草书的万千气象,可天水人赵壹却发表了截然相反的论调,其《非草书》一文,就直接反对草书,针对杜度、崔瑗、张芝三人。他说这三人水平较高,可其他效颦者,“十日一笔,月数丸墨”,即便在坐席中,也仍然“展指画地”,练习草书。赵壹在反对草书,可他的描述却恰好生动地反映出天水等地士子学习草书的炽热风气,侧面反证出张芝等人草书的巨大影响。
除了今草,西州书家的章草(隶书的草写)亦极具水平。张芝本身就是出于章草而变为今草的,所以他肯定也写章草。张芝“姊孙”索靖,后来成为章草大师,卓立千古。即便在当时,索靖已是章草宗师,“学者如云”(《书断》)。
西州书家的另一个贡献,是在书写工具上的改进。张芝笔、韦诞墨、左伯纸,是汉代书写工具的重大改进。其中有两项出于西州书家之手。“子邑之纸,研染辉光;仲将之墨,一点如漆;伯英之笔,穷神静思”(王僧虔《书论》),这是当时的共识。还有记载,说张芝喜欢在衣帛上练字。可能张芝不喜欢简牍之窄小,而取宽大的衣帛书写,便于自由创作,书写性灵。
总之,西州书家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个自觉的地域书法流派。他们有着非常自觉的艺术追求和高度的艺术成就,形成了鲜明的地域范围和书体特色;而且,他们积极探索,改进工具,大大推动了书写条件,当然也必然大幅度地推动了中国书法艺术。其最终结果,就是直接催生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高峰——晋字。俗话说:“唐诗晋字汉文章。”又说:“晋人尚韵,唐人尚法,宋人尚意。”其中晋字之“尚韵”,就是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,其代表非王羲之莫属。而羲之书法,首先是学张芝今草。于此,也可见西州书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贡献。
摘自黄河清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