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政务信息 > 清廉兰州

姜维:功名遗恨水空流

信息时间:2025-03-24阅读次数:

姜维:功名遗恨水空流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

 

 

功名遗恨水空流

 

姜维(202—264年),字伯约,天水冀县(今甘谷县)人,三国名将。姜姓为天水大姓,天水也是姜姓史上的第一郡望。姜维父姜冏,任天水功曹,在羌人动乱中,姜冏为保卫郡将而牺牲。朝廷抚恤姜家,姜维因此得参本郡军事。姜维躬自砥砺,好郑氏(郑玄)经学,兼修文武。

 

建兴六年(228年),诸葛亮第二次北伐,兵锋直指祁山(今礼县境内)。天水地方官员紧张,太守怀疑姜维有二心,遂自冀城逃奔上邽(今清水县)。姜维被无端怀疑,他赶往上邽,上邽拒而不内;回冀县,冀县城门不开,无奈之下,投奔了诸葛亮。这正是街亭失守、诸葛亮困窘之时,诸葛亮极为高兴、特别赏识,说姜维“敏于军事”“思虑精密”,是“凉州上士”。今天,如果我们说是“甘肃人才”,他省或未必器重;但在汉末三国时,称“凉州上士”,那是有特殊含金量的。此前的马超已充分印证了凉州人才之杰出程度。本次姜维来投,诸葛亮当然明白其中分量。所以,他让姜维操练军队五千,后升之为征西将军。

 

诸葛亮在世时,姜维惟诸葛之命是从,并深得信任;诸葛亮去世后,主和派蒋琬主政12年,主战的姜维就难有作为。虽其官职一路升迁(如镇西大将军、卫将军等),但12年难作为,还是颇为遗憾。延熙十年(247年),费祎执政,姜维终于可以带领万人北伐了。这是他北伐的开端,也是他鞠躬尽瘁的使命所在。在第一次北伐无功而返之后,至延熙二十年(257年),十一年间,姜维先后九次北伐,是西蜀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。诸葛亮五次北伐(小说演绎为“六出祁山”),都远远比不上姜维北伐之艰难与悲壮。姜维的对手,有郭淮、陈泰、邓艾等曹魏的重臣名将,姜维也曾有过招降夏侯霸的战绩,但总体上北伐的效果还是不够显著,西蜀没有因为姜维的北伐而扩展地盘、壮大实力,反而是因连年征战、劳民伤财而国力困窘。这也是历来对姜维评价的一个重大争议点。

 

北伐效果不显,加之姜维与宦官黄皓之间关系恶劣,于是他便请求出屯沓中(今临潭县西)。已近耳顺之年的他有点累了,灰心了,他不想回朝廷了。二十多年间,他奉诸葛亮为圭臬,夙兴夜寐,勤俭节约,砥砺志操,整军经武,“宅舍弊薄,资财无余,侧室无妾媵之亵,后庭无声乐之娱”,到最后,却掣肘于昏君与宦官,而且还物议纷纭、甚嚣尘上,所以他才申请到临潭西部水草丰美、人烟稀少的地方去屯田。

 

不过,纷乱的三国压根就没有世外田园。司马昭终于腾出手来,他命钟会率军10万,五路伐蜀。这显然是要灭蜀的节奏。刘禅君臣慌乱,姜维在外,蜀中无将,只能先遣廖化(“蜀中无大将,廖化作先锋”)。此时的姜维身处江湖,却心系庙堂,家国责任感促使他抛却个人恩怨,急速回防。当赶到阴平(今文县)时,刘备、诸葛亮辛苦得来的汉中已全境失守,悲愤之余,他只能退守剑阁。这也是诸葛亮苦心经营的要塞,历史上的剑阁从来就没有被正面攻破过,姜维确实是挡住了钟会的南进之路。可是,另一路伐蜀大军邓艾却冒险偷渡阴平,经江油、绵竹而兵临成都,昏聩的刘禅闭眼一想,便率领群小出降。留给姜维身后的,是残破的家园和兵荒马乱的成都平原。

 

姜维收到了刘禅下令投降的诏书。他退路无多,也向钟会投降。还好,钟会厚待姜维,“出则同舆,坐则同席”。姜维明白,钟会之所以厚待自己,肯定别有所图,他断定钟会有巨大的野心;姜维本身也希望借钟会之手“将以有为”。于是,二人一拍即合,扯起了讨伐司马昭的大旗,他们要“清君侧”。但是,钟会错估了形势,因为手下将领不愿意跟他干,他们群起而攻,钟、姜二人很快被乱兵所杀。大嘴邓艾也被监军卫瓘所杀。鏖战于西蜀前线的三位名将,基本死于同时。

 

姜维一生,典型地反映了三国纷争中的风云际会。朝秦暮楚也好,楚才晋用也罢,时代都给了这些杰出人物以尽情驰骋的舞台。但是,历史的大浪淘沙,最终还是埋汰了偏居争权,让位给了中原势力,因为中原代表着主流和前进的历史方向。在这样的情势下,偏居政权下的人物,其评价就从来都异常微妙。诸葛亮鞠躬尽瘁、死而后已,可其北伐却从来都议论纷纷;姜维的北伐变本加厉,所以,对姜维的批判就更多了。《三国志》中,陈寿、孙盛都差评姜维,陈寿说姜维“粗有文武”,孙盛更是说姜维不忠不孝、不义不节,是“亡国乱相”。

 

今天来看,这不合事实,也历来不被史学家所认同。在我们看来,姜维其人文韬武略,“乐学不倦,清素节约”,堪为“一时仪表”;其竭忠尽智、坚毅果敢、九死未悔的征战,以及坚决与肖小斗争、公而忘私的品质,都是值得高度称赞的。陈寿从其老师谯周处,接受了对姜维的低评,孙盛囿于君臣伦理,全面否定姜维,我们完全不同意。元代于石的诗句“成败由人天不管,功名遗恨水空流”,从个人奋斗和功名成空的角度来感慨姜维,隐含同情,更适合表达我们在面对这样历史人物时的同情、惋惜和遗憾。





摘自黄河清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