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夏:名冠当时 陇右儒宗
薛夏:名冠当时 陇右儒宗
名冠当时 陇右儒宗
薛夏(生卒年不详),字宣声,天水人。其生平资料极少,仅见于鱼豢《魏略•儒宗•薛夏传》。鱼豢是曹魏时代的亲历者,其《魏略》已散佚,幸赖裴松之《三国志》注多有引用,才留下了少部分内容,其中包括《儒宗传》。鱼豢所列“儒宗”共七人:董遇、贾鸿、邯郸淳、薛夏、隗禧、苏林、乐详。这是鱼豢在权衡时代学者之后谨慎筛选的,完全可看作是一时之选。由此来看,薛夏确是当时颇有名望的学者。
薛夏出身贫寒,其家族地位卑微。天水姜、阎、任、赵四姓子弟横行乡里,百姓都乖乖屈服,只有薛夏不买账,四姓子弟便想方设法迫害薛夏。薛夏无奈,遂东游邺城(曹操王府所在地)。曹操素闻薛夏学术,“甚礼遇之”,优待薛夏。可是四姓子弟还不罢休,继续诬告薛夏,致使薛夏被关进颍川监狱。曹操得知后,下令释放薛夏,并引薛夏为自己的军事掾属。显然,曹操是薛夏生命历程中的贵人,因为他赏识人才、尊重学术、不拘一格,薛夏才逃出四姓的迫害,走入了进步的历史队列,且赢得了充分尊荣。当然,平心而论,作为一介儒者,薛夏可能很难给曹操的行军作战出谋划策,曹操用薛夏,更多是学术原因。
曹操去世后,曹丕即位。曹丕也是一位极有学养和才华的帝王、文士,他任命薛夏为秘书丞。这只是一个掌管天下图书的副职,相当于宫内图书馆副馆长。这也说明,曹魏始终以学者的属性来看待薛夏。曹丕撰《典论》一书,颇有建树。其在创作过程中,与薛夏讨论《尚书》传,一谈一整天,“未尝不终日”。有一次,曹丕与薛夏正在论学,征东将军曹休求见,曹丕竟毫不避嫌,邀请曹休“共谈”。可见,薛夏是得到了曹丕的高度信任。《拾遗记》评薛夏是“名冠当时,为一代高士”,描述二人论学时“弥日不息”,薛夏“辞华旨畅,应对如流,无有凝滞”,曹丕还亲昵地称呼薛夏为“入室生”(即孔门登堂入室之意)。
遗憾的是,《三国志》不为薛夏立传。或许是陈寿太囿于政治军事的视野吧,亦或是《三国志》篇幅所限吧,无论如何,他还是遗漏了像薛夏这样“名冠当时”的儒者。更令人遗憾的是,这样一位盛负学名之人,其学术竟未留鸿爪一痕。汉代经学极为繁荣,可是,当汉末鸿都门学兴起、军阀混战之后,经学已明显趋于衰落。薛夏正是汉代经学衰落过程中的学者,他甚至可能已经是儒玄双修(因为他似乎与曹丕在清谈)。这么说来,薛夏的学术很可能就具有经学、玄学双向渗透的特色。至少,其学术中典型的汉儒经学特色已经不多(洪亮吉有相关推论,可参)。
从区域视角来说,陇右乃至凉州一带胡汉杂居,百姓尚武成风,尽管也走出了像秦嘉、赵壹、张芝这样的实力派文化人才,但学术方面则一直缺乏领军人物。薛夏作为时代儒宗,代表了时代儒学的成就,正可看作是陇右地区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。
摘自黄河清风